典型案例
     
    建筑学院:思想铸魂、专业夯实、实践强能”三贯通融合
    2023-08-12 16:51     (点击:)

    一、概要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秉承学校“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精英的培养目标,突出党建引领,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融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提高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

    学院推进实施本科大类招生并持续完善大类培养,优化课程体系,调整培养方案,打通低年级的大类课程和高年级三个专业的选修课。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教育评估认证的目标融合改革传统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连接专业教育评估认证体系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宏观把控与专业教育评估标准的微观指导充分融合,形成双驱动下的专业教育标准重构专业教学体系。

    学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构建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神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校院合作,强化实践教学,以社会经济建设为服务面向,依据社会对建筑类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定位。在“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教育评估认证”的背景下,将“创新意识+三种能力”的专业技能培养融入“三线并行、内外交融”的培养过程,突出培养环节的系统化建构。目前学院已有建筑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为省一流专业,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均通过了建设部的专业认证。

    二、工作亮点

    (一)“专业+思政”主题特色教育系列——用手搭建“可触摸”的党史建筑

    建筑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全过程。以“思政铸魂、专业夯基、实践强能”的育人体系为指引,积极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院特色、学生特点,按照“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持续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相融合,着力打造“思政+专业+实践”的工作特色。

    近年来,学院开展了红色建筑模型复刻、乡村振兴服务、美丽校园建设等系列活动。其中红色建筑模型复刻系列活动,学院师生对湖南地区15处红色建筑旧址、中国共产党历届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旧址进行调研测绘,开展历史故事叙说与模型制作的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制作图纸、利用激光打印和3D打印技术还原模型等方式,传递了红色基因,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得到了学校党委的高度评价,在2022年共开展了冬奥场馆系列、红色潇湘系列和党代会会址系列建筑模型作品制作活动,通过手绘、模型复刻、VR制作、视频解说、思政小课堂等形式,开展红色建筑模型展出和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用建筑讲述党史故事、开展红色教育。其中12件红色建筑模型“三全育人”教育基地展出,14组模型和VR作品受邀参展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同时,我们还运用红色建筑开展红色教育,深入中小学开展“思政小课堂”活动,相关活动被人民网、光明网、湖南卫视、学习强国、新湖南、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经验:红色建筑凝结了厚重的革命历史内涵,同时蕴含了传统的营建智慧及民俗文化。结合建筑类学生的专业背景将红色建筑模型的传统营造与背后的历史事迹相结合,对红色建筑的考察、制作、展览到实践,把红色基因融入专业学习,用红色模型传承红色情怀。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强化党史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用红色精神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建设。。

    (二)以学生为本,将课堂搬到大地上

    我院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都是面向实践的工科专业,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将课堂搬到大地上,面向真实的生活,面对真实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培养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引领大学生扎根乡村,传承振兴乡村的伟大使命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将大部分实习课程在乡村开展,如建筑大类为期一周的建构实习在新化县下塘村开展,以“实地、实材、实题、实操”为课程理念,开展乡村辅助装置的设计、施工、维护等实际工作,与村民同吃同住,同时开展劳动,摸索传统文化的在现代建构装置中的演绎和表达,形成了现场设计、白话讲解、实地改图、搭班施工等直接面向村民百姓的乡村生活辅助装置建设方法,逐渐摸索出适合本课程的陪伴式、在地化、多维度、交互式设计模式,有效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了广大村民百姓的幸福感,提升村庄的村容村貌,确保设计方案接地气、不变味,为新的人才培养服务乡村建设建立桥梁。在美术实习过程中,老师们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到不同的“大地”中感受风土人文,提炼审美心性。譬如,在江西流坑保存完好的原始樟树林中采风写生,让学生们于大自然的奥㝔中汲取艺术灵感;在著名的私藏博物馆——六悦博物馆中,通过饱览美国人收集的纯中国地域特色的老建筑部件和老家具的不同陈设,深刻洞察他者国家视阈下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打开学生们艺术认知的新视角;前往苏博参观,不仅引导学生们欣赏贝聿铭大师别出机杼的古典园林式建筑设计手法,同时也触发他们于自身艺术写生创作中的思考关闸。建筑学的古建测绘、湖南乡村调查、建筑环境认知实习,都是围绕乡村展开。

    经验: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实地、实材、实题、实操”的课程理念持续进行深化。课堂放入大地上是设计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我院地域性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现。我院致力于建立、推广实践教学方式,持续将课堂搬进大地上;通过 “主题式、小组导师制、全过程深度浸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设计与建造实践,加强实践动手技能及团队合作能力,在协作中与互动中更深入地了解湖南乡村现状、激发灵感,以此培养富于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设计人才,增强实践教学中的地域性特色教学,使得课程建设之初就取得了预期之中的良好成效。形成实践依据于理论而拓展,理论基于实践而升华的循环体系。这种方式不仅能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思维方式,还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走进乡村”、“引进课堂”相结合,形成了“地域性、实践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政产学研”联动,多方参与协同育人

    城乡规划专业对接政府、企业、研究院、学会(协会)等发展需求,汇聚“政产学研”等多方资源,将其融入主干课程,把课堂搬到城市、社区、园区和乡村的大地上,助力“大地课堂”落地结果。以乡村规划与设计课程群为例,乡村规划设计课程群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模式,由校内“双师”(注册规划师、高校教师)和乡村基地的村民导师、镇村领导、企业主、校外导师联动指导学生实习和设计实践。依托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规划教育工作委员会,开设“政产学研”课程教学协同创新论坛——乡村规划设计课程主题沙龙,在每一期的乡村规划设计课程中邀请乡村发展或规划设计领域的优秀校友返校分享,并针对学生们在乡村认知和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技术性问题做详细的解答。依托系列课程教学孵化了一批协同育人的教学成果: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并优秀级结题,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获奖30余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学习平台与发展可能。

    每一期的教学实践都依托教学基地展开:一是依托“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百校连百县(基地)兴千村行动基地(箭楼村)”开展教学工作,二是与地方政府联动先后在岳阳、长沙等多地展开乡村服务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激发学生为实现国家、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身力量的动力和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带动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切实响应了国家战略号召和地方发展需求。

    经验:全课程教学贯通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振兴乡村的责任感。在乡村规划设计课程群的理论、实习和设计实践三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机融入价值塑造元素,强调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理论讲授、设计研讨、实践、汇报等环节引导学生感悟乡土的重要价值和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使学生在理解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现、分析、解决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乡土、建设和发展乡村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建立振兴乡村的责任感。乡村规划设计课程群筹建和开设以来,学生利用所学积极参与“三下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相关的各项社会实践和活动,为乡村服务贡献青春力量和专业智慧,让课程的思政教育与价值塑造在乡土大地开花结果。

     

    (四)大师进课堂,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大师课堂获取行业顶级资源,系统教学对接行业实际需求,传播推广扩大专业知名度风景园林专业自2020年招生以来,分别邀请上海易格环境设计有限公司马晓暐总裁、北京大学李迪华副教授,承担《风景园林综合studio(三)》课程48学时、《风景园林理论前沿》16学时。在此过程中,系统完整获得大师指导,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课程完成后,优秀学生在大三暑期进入上海易格环境设计有限公司、湖南建科园林、深圳水务等企业实习,切实增强学生对接市场的能力,让学生获取行业自信;同时大师知名度和日常传播推广,让长理新办专业获得行业关注度,极大的提高了专业在行业的知名度。

    经验大师课堂增进学生专业自信,培育青年教师,转化教学成果,大师课堂在传授教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站位较高的行业格局增长见识,与名师接触的过程极大的增加了学生专业自信度,同时企业为优秀学子提供的实习岗位反向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大师课堂开设的过程,风景园林系设计与植物方向青年教师全程参与、辅助课程,增强了年轻博士与行业的对话,培育了青年教师;同时,依托大师课程良好的资源,校本课程尝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全国混合式教学竞赛获得一等奖,建立课堂教学与成果转化的桥梁。

       

    (五)学生自管专业实践教育基地,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

    建筑学院在16教学楼西侧原一处遗弃的校园绿地,我院教师精心设计、施工,打造了一处集教学研究、师生休闲、校园美化于一体的风景园林教学实践基地,占地约5000m2。在此教学实践基地内,开展有多门专业课程:《景观工程认知与图绘》、《花卉学》、《树木学》、《花园管理》、《景观自然系统》、《雨洪管理》等多门专业必修课,将课程搬出教室,锤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施了多项专业研究:植物蒸腾研究、土壤雨水下渗效益研究、花园微气候研究、花园生物多样性研究、乡土植物群落筛选研究等;吸引了行业及相关企业的关注:自2022年11月底教学实践基地竣工后,先后有上海意格环境设计有限公司、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徐州工工程学院、瓦地工程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及湖南省多家景观设计院的领导、设计师及学者前来参观交流。原来那片被遗忘的绿地,如果已经成为一处发挥着极大综合效益的场所。

    经验注重开放性,既打造开放性的景观空间,也创设开放性的系统。
        开放的空间才有活力,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开放性空间设计的能力。在专业教室外打造一处开放空间,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段观察到丰富的场地活动,这样将其对真实可感的生活的理解融入到专业的认知中去,远远比封闭的课堂中所被动接受的空洞知识要深刻得多,真正做到课堂内外全方位育人;实践基地的“生命力”来源于其背后赖以生存的支撑体系,从其维持、运营、管理、利用等方面就架设起完全的开放系统,将利益相关方通过基地花园凝聚在一起:教学大纲中与之相关课程的有针对性的调整;专业教师的专业研究、大学生的科创项目、学工群体的劳动教育等等,让每一个关心基地花园的老师、学生能够开展研究、施展才华,使基地花园物尽其用,从而促使师生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关注基地花园,从而使其具有持续的旺盛的生命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