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汽机学院:聚焦产业学院建设 赋能产教人才培养
    2023-08-12 17:01     (点击:)

    一、工作概要

    新一轮工业革命推动工科与工科、工科与理科、工科与文科不断交叉融合,催生出“新工科”,不断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边界,科技红利持续释放,科技风险日益突显。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工程教育对象——学生,其人生目标更加多样,价值观更加多元,个性更加鲜明,而所面对的工程问题呈现出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征,无一不呼唤工程教育既要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培养学生具有与产业发展需求同步而又迁移延伸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又要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个有责任与担当的时代新人,既能根据社会、环境、文化、经济、伦理等外部约束做出正确的决策,又能消解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冲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汽机学院主动对接工程机械国家产业集群,针对体制机制缺“变”、校企合作缺“真”和资源共享缺“链”等问题,持续推进产教联合培养实践。一是校内协同建机制,开展“三三四”培养模式改革,创办工程机械产业学院,建立促进高校开放办学的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产教双向互动的长效机制。二是校企协同育人才,开办“3+1”校企联培班,探索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创、师资共享、项目共研、团队共育、平台共筑、过程共施、质量共管”培养模式。三是校际协同拓渠道,发起成立工程机械产业学院联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从校企“1 对1”变成“1 对N”再到联盟“N 对N”。改革实施以来,4 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参与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25位企业专家为20门校企合作课程提供共建共享服务。2022年中铁五局、星邦重工、湖南五新、山河智能、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楚天科技等32家企业为学院学生提供了169个校企合作毕业设计课题;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7项,省级13项;学生双创获互联网+大赛国赛铜奖1项;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69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31项,省级奖励87项(特等奖5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30项)

    二、创新点

    案例通过“校内、校企、校际”协同,拓展学校资源范畴和能力边界,持续深化产教联合培养的创新实践,主要亮点与创新点如下:

    1、“六联八共”产教联合培养新模式

    建立“依托行业、优化专业、对接企业、服务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创业”的六联动工作机制,构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创、师资共享、项目共研、团队共育、平台共筑、过程共施、质量共管”的八共同合作模式。

    2、“教学院+产业学院”产教联合培养新机制

    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一头连学校,一头连产业,变“各自为战”为“协同联动”,建立学分互认、教师工程化、校企双导师等一系列促进高校开放办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3、服务工程机械产业链发展的产教融合新组织。

    工程机械产业学院联盟既有实体型的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也有虚实结合的联盟协调机构;既有产业学院的内部协同,又有联盟成员之间的外部协同,还有校内协同,联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校企“1 对1”“1 对N”“N 对N”等多元合作模式增强了校企合作的广泛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经验总结

    1、思政引领,重塑引领学院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案例400余个,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思政示范教材。联合行业协会及产业开展“新工科”要求下企业对人才学科知识体系与岗位能力素质需求的综合调研,把握新技术、新业态对人才培养学科交叉与综合的要求,并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对课程进行了三层次改革和课程群模块化设计,打造了引领机械工程产业“新四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

    2、双轨并行,建立“学堂-学生-专业”耦合的通专融合教育体系。

    构建新工科通识能力模型,主动适应新业态和新需求,以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专业认证非技术素质要求为基础,归纳如图1 中所示的新工科核心通识能力;构建“三三四”通专融合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由通识基本课程(工程伦理、心理健康等)、通识拓展课程(人文选修)、通识开放课程(第二课堂)、专业融入式通识教育(以课程思政切入,非技术素质为目标,通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和创新创业课程等五部分组成;构建与“三三四”相适应的类书院制通识教育平台,建设学院匠心文化、创设育人环境、课程思政、专业导学、生涯规划、创新实践、企业开放日、日常教育、……等,统筹推进“学堂+专业”协同的通专融合教育,形成了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和多层面影响的育人立交桥和生动的教学局面。

       

    图1 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通专融合教育模式

    3、多元协同,“校政行企”共建产业学院联盟。

    针对体制机制缺“变”、校企合作缺“真”和资源共享缺“链”三个教学问题,2019年成立工程机械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与三一重工共同发起成立工程机械产业学院联盟,构建了“六联八共”产教联合培养模式,即建立“依托行业、优化专业、对接企业、服务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创业”六联动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创、师资共享、项目共研、团队共育、平台共筑、过程共施、质量共管”八共同校企合作工作模式。沙巴足球(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发挥主导作用,为产业学院联盟提供师资、场地、资金支持;政府机构扮演组织、引导、支持角色,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及服务作用,反馈行业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实训条件、教师工程实践岗位等支持。

    3.1合作深度从浅层次合作到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发展

    如图2,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研究与技术链和创新链对接;专业建设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通过交叉融合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课程建设突出学生实践性主体地位,强调在企业实践活动中与直接经验结合内化形成能力。

                               

    图2 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发展

    从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和企业实践基地入手,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链、课程体系对接岗位链、教学内容对接技术链、教学方式对接业务链、教学方法对接生产链、双创教育对接创新链、院校合作对接人才需求链,师资引培对接人力资源链,实训基地对接产品制造链,让高校做产业真正需要的科研、育产业真正需要的人才,缓解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3.2资源共享从校企“1 对1”到产业学院联盟“N 对N”

    跳出学校与单一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的思维定式,与三一重工共同发起成立工程机械产业学院联盟,把16 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与38 家上下游企业都纳入合作范围,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从校企“1 对1”变成“1 对N”再到联盟“N 对N”,如图3 所示,构建“3+1”校企联合培养+就业产教融合生态链,创新校企共建共享课程与专业机制(学分互认课程12门、企业共建课程5门),畅通了校企合作渠道,产教形成良性互动。

                               

    图3 工程机械产业学院联盟运行机制

    4、聚焦产业,建设跨学科专业集群。

    专业建设精准对接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通过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了面向工程机械产业链的跨学科专业群,如图4所示。

    深化校政行企多元协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确立“面向工程机械产业,培养优质适配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工程机械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定位,以“高校主导+政府导向+行业协会桥梁+企业参与”为建设范式,成立“校政行企”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多维协作中实现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合作共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汽车服务工程等4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图4 面向工程机械产业的专业群建设

    5、对标认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如图5所示,产业学院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为专业建设提供愿景需求、技术标准、方法规范、环境平台和人才标准,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条件、培养成效等方面实现产教双方深度融合与精准对接,通过保障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科学性,提升目标适应度、强化方案匹配度、改进过程有效度、优化条件保障度和提高质量满意度。通过数字化学生的成长轨迹,为精准画像、精确引导、精细评价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推动非技术素质的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人才画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行精准指导,加强学生在解决工程案例过程中进行原理分析、方案设计、实验测试和团队协作等环节的能力评估,引导学生角色从知识获取者转变为到方案解决者,实现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图5 专业认证与产业学院双循环


    关闭窗口